财政政策加码:洞察市场需求,助力经济腾飞

元描述: 本文深入分析了财政政策加码的筹集资金方式、加力路径和投向方向,并结合历史经验,探讨了增量财力如何助力经济发展,为投资者提供启示。

财政政策加码,无疑是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10月12日的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更是将这一话题推向了高潮。那么,过往财政政策加码的经验,究竟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增量财力如何筹集?加力方式有哪些?具体投向又将如何?本文将结合历史案例,对财政政策加码进行系统梳理,为投资者提供一份详尽的参考指南。

财政政策加码:资金筹集方式

财政政策加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筹集问题。回顾过往,财政筹集增量财力主要有两种方式:

1. 不涉及预算调整的增量政策

这类政策落地速度快,操作灵活,但规模相对有限。

  • 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弥补当年财政收支缺口,调入不涉及预算调整,使用更加灵活及时。根据2024年财政预算,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规模约为3982亿元,其中2482亿元已用于补充一般财政账户,剩余1500亿元或可作为中央财力补充。
  • 动用政府债务结存限额:这种方式同样无需调整债务预算,能够快速释放政策空间。截至2023年底,中央政府债务结存限额约为8300亿元,地方债务结存限额则高达1.4万亿元,其中专项债结存限额约为7500亿元,一般债结存限额约为6800亿元。需要注意的是,结存限额的使用空间受到地区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可能需要经财政部调整限额或地方人大预算调整后才能发行使用。

2. 涉及调增政府债务限额的增量政策

这类政策政策空间较大,但需要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批,审批后发行和落地使用也需要一定时间。

  • 新增国债和增发特别国债:这两种方式是补充财力的主要手段,近年来规模均在万亿量级。但由于需要人大常委会审批,审批后发行和落地使用也需要一定时间。历史经验表明,2023年之前,中央年中调整预算频率较低,仅在1998-2000年8月下旬发生过三次,分别增发1000亿元、600亿元和500亿元国债用于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10月下旬,中央再度增发一万亿元国债,但发行和使用主要集中在2023年末和2024年一季度。
  • 提前下达次年新增专项债额度:2023年10月,人大常委会将提前下达地方债务限额的授权延长至2027年底,这意味着2025年地方债务新增限额可以提前下达准备。

财政政策加码:加力方式

除了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外,财政政策加码还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 加强与货币政策协同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能够有效放大政策效应。

  • 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例如1998年,为缓解国有四大行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问题,财政部向四大行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注资国有四大行。其中,超过2400亿元的资金来自于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的流动性。

2. 加力化解债务风险

针对地方隐性债务和企业债务问题,财政政策持续加码。

  • 置换债发行:2015年至2018年间,置换债发行规模超过12万亿元,将被置换的存量债务成本从平均约10%降至3.5%左右,为地方节省了大量利息。
  • 特殊再融资债发行:2023年四季度,全国28省市发行1.39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用于偿还存量债务,明显高于过去三年近4200亿元的平均发行规模。

3. 提高转移支付资金效率

近年来,针对基层政府财政压力,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完善,创新直达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财政资金直达机制:2020年,为缓解基层政府“三保”压力,中央财政创设了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建立“中央切块、省级细化、备案同意、快速直达”的工作流程。2021年起,直达机制常态化实施,直达资金范围从增量资金拓展到存量资金。2022年,已有4.1万亿元、占比超过40%的转移支付资金直达基层,为基层政府民生、基建类支出提供了有力支撑。

财政政策加码:投向方向

财政政策加码主要针对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群体,具体投向如下:

1. 地方政府

  • 加大基建投资力度:2015年和2022年,政府分别推出了可替代财政资本金的专项建设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地方基建项目建设。2022年,政策性银行调增信贷额度,使用地方专项债结存限额也主要投向基建领域。
  • 支持“三保”工作:转移支付直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基层“三保”工作和惠企利民等方面。2021年,超过2.6万亿元的直达资金中,近2万亿元用于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方面的支出,超过510亿元用于直接就业方面的支出,超过6000亿元用于直接惠企支出。

2. 企业

  • 大规模留抵退税:2022年,政府实施了退还小微企业和六个行业增值税留抵税额,共计2.46万亿元。
  • 减税降费:2022年,政府新增减税超8000亿元,新增降费超2000亿元,包括减征小微企业“六税两费”。
  • 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用:2020年,政府实施了养老、失业和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免、减、缓、降等政策,减费力度达1.54万亿元。2022年,政府实施阶段性缓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政策,共计超过7500亿元。

3. 居民

  • 个税调整优化:2018年,个税起征点提高至5000元/月。2022年,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2023年,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有关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包括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和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标准。
  • 社会保障支持补贴:政府实施了劳动者就业创业补贴政策、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的生活补助、一次性临时救助金等政策。
  • 促消费补贴:政府实施了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汽车购置税减免等政策,支持力度较大。

结论

财政政策加码,对于提振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回顾过往,财政政策加码的资金筹集方式、加力路径和投向方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未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政策加码的方式和内容也将不断调整,但其核心目标始终是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

常见问题解答

1. 财政政策加码是否会带来通货膨胀风险?

财政政策加码确实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风险。如果增量财力使用不当,例如过度投资于无效项目,就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因此,政府在实施财政政策加码的过程中,要注重资金的有效使用,避免出现浪费和腐败。

2. 财政政策加码对市场的影响如何?

财政政策加码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多机会。例如,减税降费能够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张。政府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拉动整体经济增长。

3. 财政政策加码会持续多久?

财政政策加码的持续时间取决于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如果经济增长乏力,政府可能会持续实施财政政策加码。但如果经济增长过快,就需要适度调整政策,防止出现通货膨胀。

4. 财政政策加码对个人投资者有何影响?

财政政策加码能够带来一些投资机会。例如,基建投资的增加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增长,投资者可以关注相关上市公司。另外,减税降费政策能够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投资者可以关注盈利能力较强的公司。

5. 财政政策加码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如何?

财政政策加码对不同行业的具体影响取决于政策的具体内容。例如,基建投资的增加会对建筑、建材等行业产生利好影响。减税降费政策会对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产生利好影响。

6. 财政政策加码和货币政策如何协调?

财政政策加码和货币政策需要协调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例如,财政政策加码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如果货币政策过于紧缩,就会抑制经济增长。因此,货币政策需要配合财政政策加码,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